[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的产生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是每个教育主体面临的共同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逆反心理的产生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是每个教育主体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客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教育客体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突出自我性
逆反其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阻抗”,指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的自由被剥夺时而自发地激发出来的一种抗拒心理。一般情况下,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
2.强调情感性
就心理构成而言,逆反心理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态度范畴,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对信息的情绪体验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所以说,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的构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3.反向性
罗素曾说:“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意味着人们对它的更大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指教育客体因为被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由此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干。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同其他现象一样,也是由主客观诸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在社会转型期,造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素质
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与否。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看,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育者难以做到“晓之以理”。他们本身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透彻理解,知识结构不完善,讲授过程中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这种情况使部分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难以树立威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的教育者经不起各种腐朽思想的腐蚀,同时处理问题不注意尊重教育对象的自尊心,缺乏平等意识。
2.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因素
青少年的社会地位是比较特殊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出现异时性,处于向成人过渡的不稳定状态,这些正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据。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教育者忽视情感投入,就会进一步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发展成为习惯性的逆反心理。此外,青少年心理过程各要素存在着矛盾,认知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不平衡,因此,教育者在讲授过程中,只讲一面理而没有说明理由的说教是导致逆反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滞后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意识的现代人。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前进多少,仍停留于原有的水平。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就是其中表现之一。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把灌输原理理解为满堂灌,形式单一,忽视教育客体的主体作用。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用考试分数来评判个人的政治及道德水准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