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职研究生网 >> 论文中心 >>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

2010-11-19 17:13       作者:陈映芳    http://www.zzyjs.com

内容提要:本文对国内外学术界、思想界将“乡土中国”等同于传统中国、以“乡土性”概括中国传统性的学说和观念提出了质疑,并对上述中国观的形成机制作了反思性探讨。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和中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者们借助于西方现代社会科学来建构 “中国社会”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参照“现代的、城市的西方”,将既有的中国裁剪、过滤成“传统的、乡土的中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一些基本属性,被扩大为中国整体社会的本质特征,中国城镇社会、城乡关系的传统以及传统的城市性等等,相应被忽略。由此,不仅中国的传统性被单性化,中国的城市性也成了纯粹的西来之物、无本之木。这既于我们的文化自觉无益,亦不利于对现实中国城乡问题的把握。

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已成为中国知识界抵制全球化、倡导文化自觉的一个基本问题。追根索源,我们需要就社会学与现代中国的“中国观”之间的关系作一些梳理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学被引入中国,是中国人了解西方和认识自我的需要的结果。社会学不仅让中国人发现了西方的“社会”(作为“社会”的西方),也让中国人确认了自身“传统”的、“落后”的 “中国”身份。

这其中,“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性的主要载体,被国内外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一再剖析和确认。如今,在对现代性的审视中,它又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视角、以及可资对抗西方现代性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它还被视作拯救“三农”危机、规划现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观念的及现实的出发点。

但笔者认为,在重新审视我们的现代性认识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对我们的传统性认识作出反思。“乡土中国”作为中国观的重要部分,它的被建构、被确认,蕴含着一些我们习焉不察的问题。

一、社会学与中国认识

近年来,在对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反思中,社会学之于中国现代思想、现代化历程的影响渊源,成为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同时,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在中国的种种尴尬处境,也多为识者所虑。①

社会学自被介绍进中国,它不仅是中国人认识世界和确认自我的一个学科视野,也是思想家们规划民族国家现代图景的基本参照。近代中国人真正开始了解外部世界--“西方”--是从“坚船利炮”这样的器物开始的。由先进的军事技术,中国人逐步了解到了武器背后的现代工业及现代交通、现代教育及现代思想、以及现代的政治制度。而通过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中国人开始发现了另一个西方--作为“社会”的列强各国。为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留学英国的严复,注意到了西方世界中不同于中国的“社会”,并带回了解释那种社会的学说②。

尽管,社会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中一门经验实证学科,其学科制度在中国的成形③、它对于这个社会的演变实态及其变迁机制等的描述和解释,很难说对中国现代性的规划或实际进程起过多大的影响作用。但这不妨碍社会学作为一种认识论对于中国思想界及一般社会所产生的深刻的影响。发现社会并解释社会自“传统”而至“现代”的转变,这原是社会学的使命所在。社会学之于近代中国,首先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认识论。古典社会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将每个人生活其中的现代社会解释为由个体间联结一起而又外在于个体的一种有机体。对这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有机性的解释,几乎被视作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严复的“群学”,将西方社会学对于现代社会的阐释,诸如社会的有机性、公共性等等,介绍入中国。自此开始,何为西方、何为中国,中国的思想家们对于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的差异想象,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规划,开始有了切实的视野空间和思考方式。

查看更多相关论文伦理道德学论文  社会类论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在职读研实用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站稿件类型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启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均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发表,违者必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资讯文章
热点推荐简章

交流吧热帖 

推荐阅读

网友阅读

在职研究生热门专业

  • 专业名称详情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