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偏瘫后遗症康复治疗训练的干预模式。方法 58例脑血管病偏瘫后遗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28)和对照组(n=30),康复组采取有计划的康复干预模式。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均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对脑血管病偏瘫后遗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有明显的作用,康复治疗越早越好,康复全程正确干预至关重要。
【关键词】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干预
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且致残率高的常见病,而偏瘫是其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在我国,致残率仍高达80%[1]。因此,早期正确的康复干预与治疗对肢体功能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2月—2004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8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20例。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脑出血18例,脑梗死40例,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22例,无意识障碍。随机分为康复组2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模式,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家属进行。
1.2 康复干预模式
1.2.1 康复组治疗介入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梗死2天、脑出血2周左右即可介入,但前提必须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无明显反复或进展。
1.2.2 早期或卧床期的康复干预方法及注意事项
1.2.2.1 保持良好姿势 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用多个软垫维持正确的体位,避免长时间仰卧,应学会健侧和患侧卧位。最常见的错误体位是将患侧上肢屈曲放于胸前,下肢外展、外旋位,这样行走时易形成画圈的偏瘫步态。
1.2.2.2 按摩和被动活动 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应注意按摩方向和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的保护,防止损伤。关节活动5~10遍/次即可,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同时应进行多肌群、多关节对角线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由被动的、辅助的活动向主动活动过渡。
1.2.2.3 主动活动 患者神志清醒、能合作时,可开始进行离床前的训练治疗,包括床上的翻身技术、半桥主动训练动作(加强伸髋力量而设计的动作),卧位-靠-独立坐和坐位训练。进行坐位训练或辅助翻身时应注意避免牵拉患侧上肢,坐位时患肘下垫一软垫,这些均可防止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
1.2.2.4 注意事项 所有治疗手法均应轻柔,软瘫期可用一些刺激的手法,以促使肌张力的出现。肌张力一旦出现则应转为抑制性手法,即慢速度、大幅度,以牵拉为主,防止和抑制肌痉挛的加重。可采用理疗、针灸等方法,刺激患侧上肢伸肌、下肢胫骨前肌。日常护理及治疗应尽量在患侧进行,避免患侧忽略症的发生。
1.2.3 上肢功能的康复干预及注意事项 早期上肢关节活动时应着重进行肩关节的活动、前臂的外旋、拇指外展和腕背屈,在活动手指的同时做向心性按摩,每天至少3次以上,这些均能有效地预防手背肿胀、肩手综合征和屈曲痉挛的发生。
借助分指板或砂纸磨板等康复器械进行上肢运动的练习[3],可防止手指的屈曲痉挛和诱导分离运动的出现。可进行手指的对指运动,但禁止握力练习,多练习伸展动作。
可借助腕肘关节诱导器、各种插件等康复作业治疗用器械进行手精细功能的训练,也可因地制宜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动作进行手功能的练习,如:捏物品、翻扑克、插针孔等。
查看更多相关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医药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