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职研究生网 >> 论文中心 >>

简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

2010-11-16 17:47       作者:魏启晋    http://www.zzyjs.com

[论文关键词]职业人文主义 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查看更多相关论文高等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在职读研实用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站稿件类型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启文教育网版权所有,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均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发表,违者必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资讯文章
热点推荐简章

交流吧热帖 

推荐阅读

网友阅读

在职研究生热门专业

  • 专业名称详情

网站简介 | 免责声明 | 广告与合作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